校友风采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>桃李芬芳 >>校友风采
张维迎:挂面书记与柳青作品收藏家
发布时间:2021-07-29 20:46:50   发布人:宋秦瑞   信息来源:暂无   点击次数:527

张维迎:挂面书记与柳青作品收藏家

黄土地上望星空

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

欢迎关注 xinzhuangketang

640.png王德烽(右)与张永强(左)

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有一段汹涌澎湃的激流险滩,其壮观气势仅次于壶口瀑布,故被称为“天下黄河第二碛”,简称“二碛”。二碛西岸有一个小县,名吴堡。那就是我的老家。

吴堡虽小,却出过一个大作家——柳青,以其史诗般的长篇小说《创业史》闻名于世。路遥说柳青是他的“文学教父”,陈忠实说柳青是他的“文学导师”。在我看来,了解20世纪的百年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史,三部小说必读: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,柳青的《创业史》,和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。

吴堡有一种特产,叫“手工空心挂面”,曾上过中央电视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名扬天下。   柳青生长于寺沟村。寺沟和我们辛庄相距十华里,同属张家山乡。上世纪90年代,从县城通往辛庄的简易公路改道经过寺沟,此后每次回辛庄,我都会在“柳青故里”的石碑前停一停,也多次带着朋友走进柳青出生和生活过的窑洞里参观。今年夏天再次路过寺沟,刚刚落成的“柳青文化园”,给我新的惊奇。说是柳青文化园,实际上是柳青文学村,它让寺沟的老窑旧院、石阶石墙,成了文学的载体,游人来到这里,从一个院子走向另一个院子,从一孔窑走到另一孔窑,如同行走于文学的世界。说是柳青文学村,其实是陕西作家村。这里不仅有柳青文学馆,而且有路遥文学馆,陈忠实文学馆,贾平凹文学馆,等等,500多名陕西知名作家的作品在这里相聚。说是陕西文学村,其实也是中国文学村,因为这几位陕西文学家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。   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上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许多人误以为是我在背后做了工作。其实,这事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,我是在央视播出后才知道的。但我熟悉这两件事情的幕后英雄,一对搭档,办了两件大事情。我必须写写他们。

 

挂面书记王德烽

 

王德烽出身农家,两岁丧父,靠母亲一手拉扯大,中学毕业考入绥德师院,师院毕业后先在一所小学任教,一年半后调任乡教育专干,29岁就被任命为薛下村乡乡长,也算是光宗耀祖了。但走仕途不像登石阶,步步高升。德烽当乡长5年后,既没有升任书记,也没有调回县城在某个职能部门任局长,而是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张家山乡任乡长。这让他没想到。张家山乡地处全县最北边,号称“吴堡的内蒙古”,生活艰苦,交通不便,是全县十个乡镇中干部们最不愿意去的乡。接到调令后,德烽很不开心,捂着被子蒙头睡了一整天。但共产党的干部,调令下了,只能服从,别无选择,何况自己“上边没人”,闹情绪会使自己未来的处境更糟。这一点德烽很明白。德烽是2006年9月到张家山乡上任的,当时全乡正在根据县政府的部署,搞村村通公路。通公路涉及拆迁、土地调整、资金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,矛盾重重,他必须挨村甚至挨户走访,做细致的疏通工作。转眼半年过去了。一天早晨,德烽来到冉沟村,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在晾挂面,眼睛一亮。那一挂挂挂在屋檐下的挂面,如同水帘柱从天而降,是他见过的最美景色。他小时候生病,母亲会给他煮一小撮(手工)挂面吃,但他从来没有见过制作挂面的场景,也多年没有吃手工挂面了。张家山乡是挂面之乡,他早有所闻,但来这里半年多,他才第一次见到做挂面。

微信图片_20210729204235.jpg挂面让王德烽眼睛发亮 | 张永强摄

德烽和老人攀谈起来。老人姓霍,一看乡长对挂面有兴趣,两眼放光,滔滔不绝地讲起挂面的制作工艺和自己做挂面的故事,德烽听得入神。
冉沟曾是远近有名的挂面村,全村没有一户人家不会做挂面。但自改革开放后,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农村人吃挂面越来越少,做挂面不赚钱了,曾经的挂面村风光不再。老人告诉德烽,他家在他以上五代人都是做挂面的,但儿子们不做了,外出打工去了。他和老伴在家,偶然做点挂面是为了自己解馋,不是为了卖钱,有时亲戚朋友需要,也给做点。谈到以后再也没人做挂面了,老人连声叹息,长时间无语。  说话间已到午饭时节,老俩口要留他吃饭,德烽也没有推辞。两大碗“清汤挂面荷包蛋”下肚,德烽说,这手工挂面确实好吃,比他小时候吃的挂面还好,劲道、耐嚼、口爽,吃到肚里舒服。他后来把老人的挂面命名为“老霍家手工挂面”。   吃过挂面,德烽说想看看做挂面的全过程。老人说:“从开始和面到最后切割包装总共12道工序,耗时将近24个小时,你有这耐心?”“有!”“那就等我下次再做的时候你来吧!”但德烽心急,没过多久,就催着老人做,还请来了县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张永强,想把做挂面的全过程拍下来。他觉得,即使手工挂面这个传统手艺今后消失了,也应该留下点资料给后人。70多岁的老人拗不过34岁的乡长。选了个好天气,一个做,一个看,一个拍。德烽体会到,做挂面是非常辛苦的事情,一晚上起来好几次,睡不成一个囫囵觉,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,稍有疏忽,就前功尽弃。正当老人准备将挂面下架时,一阵狂风袭来,把一挂挂晾干的挂面刮落在地。这一次的挂面,算白做了。老人很沮丧。德烽帮助老人把散落在院子里的挂面收拾起来,离开了,心里满是歉疚。他想,应该帮助老人解决做挂面时的防风、防尘、防雨问题。这也成为他后来发展挂面产业时,首先着手帮助挂面户解决的问题。德烽由此迷上了做挂面。在这期间,他还走访了其他几家会做挂面的农户。他有了个想法:应该让手工挂面起死回生。一来,手工挂面工艺应该算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,应该保护,不能让它就此消失。二来,他算了一笔账,做挂面进入门槛低,不需要大的投入,适合留在农村的人发家致富。  2008年,王德烽被提升为乡党委书记,开始大刀阔斧地做起了手工挂面产业梦。他挨家挨户游说会做挂面的人做挂面。但挂面户担心的是,做那么多挂面卖给谁?德烽拍着胸脯说:你们只管做,卖的事我负责。 既然乡党委书记负责卖,就有人开始做了。但德烽对怎么销售挂面心中没数。他首先想到的是,让张永强利用电视台宣传手工挂面。2007年9月,张永强制作的“张家山手工挂面专题片”在县电视台“魅力吴堡”栏目播出,之后又相继在榆林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相关栏目播出。手工挂面上电视,使得德烽成为全县曝光率最高的官员,也使他成为全县干部议论的中心。有些人说王德烽爱出风头,不是一个干正事的。但这些风言风语没有动摇他对挂面产业的执着。他在张家山乡一待就整整12年,两年乡长,十年乡党委书记,这是少有的。但他无怨无悔。不论张永强的挂面专题片对德烽的仕途产生了什么影响,吴堡的手工挂面在全市和全省出名了。看过挂面专题片的人感到,不吃张家山乡的手工挂面,就对不起自己的胃。有张永强这样的记者帮忙,在电视上造声势似乎不是什么难事,但挂面还得一把一把地卖。王德烽没有把东西卖出去的经验,只有把东西送出去的经历。他想到,如果手工挂面作为礼品送,就不会积压在挂面户的手里,自己在挂面户面前也就没有食言。当时上级部门来乡上考察工作,走的时候乡政府的惯常做法是,给每人2包芙蓉王烟(一车一条)。德烽算了一下,2包芙蓉王烟24元,和6斤手工挂面的价格差不多,就决定乡政府的礼品,由芙蓉王烟改成手工挂面。 当然,作为礼品送出去的挂面毕竟有限。好在开始的时候,被他忽悠做挂面的人并不多,也就没有造成积压。但随着乡政府对挂面户资助力度的增大,做挂面的人越来越多,甚至有些本来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村学做挂面了,挂面的销售就越来越成为问题。德烽犯愁了。愁得睡不好觉,吃不下饭,逢人见面,言必称挂面,似乎卖挂面成了他的专职工作,自使用微信后,他微信的头像就是挂面,因而得了个“挂面书记”的绰号。德烽无论去哪里吃饭,后车厢总是放着几把挂面,吃到最后,他就要大家尝他的挂面。有时候厨师不会煮挂面,或者他担心厨师煮不好,就自己下厨动手煮。2008年中秋节我回村里时,德烽提着几盒包装精致的挂面来见我,说我认识的人多,能不能帮他找到好的销售渠道。我很敬佩他的执着,因为我觉得把自己正在做的事说得两眼放光的人,一定是有信念的人。可惜我一介书生,帮不了他的忙。后来他多次带着挂面来北京见我,我把挂面送给一些朋友,吃过的都说好吃。每次吃他送的挂面,我总觉得欠他点什么。有一次,我终于想到了物美连锁超市,就把他介绍给物美老总张斌。张斌很热情,说只要质量好,愿意帮忙,但一则由于当时生产的手工挂面还没有取得食品合格证,二则如果真进入超市,产量又供不上,只好作罢。德烽带着挂面参加各种各样的博览会,有时会有意外收获。他一直想给手工挂面起个响亮的名字。在首届“榆林煤博会”上,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走到吴堡展台,拿起一把挂面仔细端详了一番,说“哦,是空心的”。德烽突然有了灵感!从此,“手工空心挂面”就成为吴堡手工挂面的标准称谓。其实,在此之前,德烽自己也没有注意到手工挂面是空心的,插在水里能吹出气泡。2017年夏,我带周其仁、卢锋和黄益平三位同事到辛庄,他们三位很好奇:挂面为什么是空心的?德烽解释了半天,到底也没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。我的解释是:“工(功)到自然空”。

微信图片_20210729204253.jpg王德烽(中)向周其仁等讲解挂面的制作

有一年,德烽带着挂面去银川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展销会,巨大的展厅里展位很多,但客人很少,等了好半天,他的挂面展位无人问津。怎么办?干脆吆喝吧!他突然扯开嗓子唱起了陕北民歌《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》,接下来又唱了《赶牲灵》和《圪梁梁》。陕北民歌好听,他的嗓音也不错,唱到第三首时,全展厅的客人几乎都被吸引到他的挂面展位,挂面卖出去一大半。买挂面的居然有外国人,德烽好开心。他觉得,这也应该算走出“国门”吧。   德烽还曾到深圳等地推销挂面。他让挂面师傅跟着他,现场示范挂面制作,他自己当助手,结果还真谈成了几个合作协议。在挂面的销售上,张永强确实帮了王德烽的大忙。除了制作电视专题片,张永强自己也做起了挂面生意。在挂面2元5角一斤都没人收购,王德烽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,张永强注册了“吴堡县张家山乡老张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”和“柳青故里”挂面品牌。他以4.5元一斤的价格从挂面户收购挂面,然后装在精美的礼品盒里出售。每盒4斤(分成10把),售价88元,卖得很不错,连县上接待送礼都要张永强直接供货。张永强销售挂面赚了不少钱。不过,他的钱都用于柳青图书作品收藏了。

 

柳青作品收藏家张永强

 

 张永强生于1975年,比王德烽小两岁。在德烽开始做“手工挂面梦”的时候,永强开始做另外一个梦。机缘巧合,两个梦让二人携起手来,或者说,有了相互利用的机会。2006年7月2日,是柳青90华诞。县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带着张永强来到寺沟,制作一个纪念柳青的专题片。拍摄到最后,需要一些柳青作品的影像素材,但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,让永强感到非常遗憾,甚至有些愧疚。他萌生了一个念头。永强的母亲是寺沟人,他的外祖父与柳青是小学同学。永强出生后不到半个月,就被送到外婆家,直到小学二年级才回到县城父母身边。外公曾给他讲过柳青小时候的故事,他记忆犹新。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,他的家乡居然找不到他的作品!永强的心情难以平静。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搜集柳青的作品,并搞一个柳青文学馆。但收藏柳青作品是需要花钱的。作为县电视台的记者,永强当时只有微薄的工资,还得养家糊口。在榆林市古旧书店一次花了100多元,买下6本柳青的作品后,他就感到力不从心。他想到应该找个出钱的主。所以当王德烽找他拍摄挂面专题片时,他觉得像遇到了救星。他对德烽说,张家山乡作为柳青的故乡,应该建一个柳青文学馆,把柳青变成张家山乡的一张名片。“我帮你宣传挂面,你替我收藏柳青,如何?”德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就应承了下来。有德烽出钱,永强买书就无所顾忌了。永强不知情的是,乡政府没有这笔预算,德烽其实是自掏腰包,让永强买书。永强日夜在旧书网站搜寻,频繁地奔波于榆林和西安的各个古旧书店,甚至专程跑过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、报国寺旧书市场。无论在哪里,见到柳青的书,他就眼睛发亮,一定买断,自己夹扒下几本,把其他的交给德烽报销。陕北话“夹扒”,是克扣的意思。但慢慢地,永强变心了,有了强烈的占有欲。他已通过卖挂面积累了几万元的资金。自己有钱了,有希望成为“柳青收藏第一人”,何必让王德烽分享殊荣?他决定甩开德烽自己干。但他没有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德烽,德烽长时间蒙在鼓里。但永强还是低估了实现目标的代价。他原以为,柳青出版的小说并不多,不过就《创业史》、《铜墙铁壁》、《种谷记》等几本,各种版本加起来估计也就几十种,有几万元、最多十几万元就够了。但他很快就发现,要实现“柳青收藏第一人”的目标,需要收藏的东西超出自己的想象。旧书市场上不时冒出他不曾听说的东西,不仅有各种版本的书,还有杂志、文献、手稿、报纸、照片,甚至稿费单,等等。除了中文的,还有多种外文版本。每收藏一件常常牵出另一个线索,像进入一个无底洞,永远看不到尽头。收藏真是一种奇怪的行为,一旦有了目标,就会上瘾;一旦上瘾,就难以自拔。而且,每一件新的、未到手的发现,似乎都比原有的更有价值。这与经济学的“边际效用递减原理”不符。比如,柳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种谷记》共出版过18个版本,永强觉得,缺少任何一个版本,就像只收藏了一半。因此,他总是愿意为新发现的版本支付更高的价格,一直到18个版本收全为止。在收藏过程中,永强觉得,仅仅收藏柳青不够,还应该收藏路遥、陈忠实、贾平凹,因为这三个人都受到柳青的影响。很快,他又觉得,仅仅收藏柳青、路遥、陈忠实和贾平凹也不够,应该收藏所有陕西知名作家的作品。这样,永强的目标就由“柳青收藏第一人”演化成“陕西文学收藏第一人”!永强在图书收藏圈的名气越来越大。许多人知道,吴堡有个张永强,专门收藏陕西作家的书,特别是柳青的作品和文献资料,有货必买,贵贱不论。这样,许多人愿意主动联系他,给他提供信息。这意味着,花钱的机会越来越多。       结果是,永强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搞得一塌糊涂。卖挂面赚得钱花光了,工资搭进去了,他就高息借债。我曾看过他保存的几张借条,借款数目五万、九万、十万不等,账期有三月的,也有一年的,月息都在1.5至2分之间,上面不仅有他本人的名字,还有担保人,按着红红的手印,让我想起了“杨白劳”。自着迷收藏以来,逢年过节,永强没有给父母买过一件礼物。他与前妻生的小儿子完全交给父母养活。2014年他第二次结婚时的房子,是未婚妻用自己的11万元积蓄购置。幸运的是,结婚之前,他没有资格动未婚妻的钱。首次拜见岳父岳母,提亲的礼物还是妻子替他买的。有段时间,生活太窘迫,连吃饭的钱也没有,永强曾考虑把自己的收藏转手卖了,但终究下不了决心。实在舍不得。

微信图片_20210729204306.png张永强和夫人杨晓娜在他的收藏室

永强给我讲他的收藏故事时,时而兴奋得手舞足蹈,时而难过得捶胸顿足,不时地冒出一句:那时候我太恓惶了。2011年11月,有人在网上拍卖柳青1960年首版《创业史》上下册硬皮精装本,售价3000元,当永强准备好钱的时候,书已被内蒙古的一位收藏者以3580元的价格买走了。他悔恨自己出手太慢,设法联系到该书友,说自己是“柳青的外孙”(按辈分没错),正在搜集柳青的作品,在《创业史》的所有版本中,唯独缺少这套,希望对方把这套书转卖给他。经过反复沟通,对方同意以1万元的价格把书转给他,永强激动得热泪盈眶。据了解,这个硬装版本只印过200套,是专送重要人物的,目前国内仅发现四套。2015年6月,张永强得到消息,北京报国寺将在下周举办全国红色报纸收藏展,一个收藏家手中有六张1946年前出版的《解放日报》,上面刊登有柳青的多篇文章,包括《王老婆山上的英雄》、《废物》、《被侮辱的女人》、《一个女英雄》等,这些文章是柳青在抗战期间回到家乡吴堡,采访宋家川人民和八路军死守黄河保卫战时写的,都是首次发表,存世绝少,极具收藏价值。他想把这些报纸买下来整理出版,作为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的重要献礼。但他已身无分文。为了不使这几份珍贵的报纸落入外地人之手,他在朋友圈发起了“众筹”,但无人响应。无奈之下,他借了一笔高利贷,瞒着妻子只身来到北京,花了两万多元把六份报纸买下来。他在朋友圈“为自己点赞”,感叹道:“假如一个部门的领导,你可能一桌饭花掉一二万不心痛,但是让你花一二万买回几份有关柳青的旧报纸,你舍得吗?”2016年10月,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版第1次印刷的硬皮精装三部在网上拍卖,其中首本书是路遥亲笔签名送给友人的,可能是全国留存的不多的一套该版签名书了。尽管永强之前已收藏了多个版本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但他还是花掉自己两个月的工资,以10050元的价格把这套书竞拍到手。他在朋友圈写到:“今生只有两行泪,半为柳青半路遥”。与《平凡的世界》编辑审稿资料失之交臂,永强至今仍然痛悔不已。2015年,中国文联出版社有关《平凡的世界》的一沓审稿案卷(1988年)出现在网上,内有多位编辑的审稿意见等相关资料,内容完整,资料翔实。书友们评估这套资料的价格在1万元以上,张永强准备出2万元买下。拍卖从60元起价,竞价到1520元的时候,他开始介入,一下就加价到2000元,之后就只有他和另一位代号为aqzdw的书友竞争了。他每次加价500或1000元,对方加价每次都是20元,竞价到30000元的时候,他知道自己必须向拍卖账户充值了,否则他最多只能加价到35000元。他和妻子通过微信向多个朋友发出紧急借钱呼救,等到终于借到1万元的时候,已经来不及了。对方以35020元价格拿到标的物,永强彻夜无眠,心里难受极了。他联系对方,希望对方以42000元的价格转给他,但没有回音。他在朋友圈写到:“痛苦:心情无法形容,……白白让陕西文学史上二套珍贵资料流向外省。”2015年夏的一天,张永强接到一个书友的电话,说自己手头有一本陈忠实看过的《创业史》,书的封面用奖状包着,上面还有陈忠实自署的笔名“陈忱”。张永强不太相信,但又怕错过机会,还是花了5000元买下。买下后心里不踏实,去问一位熟悉陈忠实的朋友,朋友说肯定是假的,因为陈忠实从来没有用过笔名。为了确认书的真假,他约好9月30日见陈忠实本人。去的时候他带着吴堡的挂面、小米和荞麦面碗饦。陈忠实一见到书,就激动起来:“哎呀呀,你从哪里搞到这本书?”陈忠实确认,此书是他在南泥湾五七干校劳动时读过的书。他还向张永强谈了自己读《创业史》的经历:“白天劳动,晚上点上自制的煤油灯,开始读书学习和小说创造。《创业史》前后翻破了九本,你收藏的便是其中的一本,也是目前存世仅见到的。当时是禁书,所以得包上皮皮偷着看。”陈忠实还确认,“陈忱”是他的笔名,但很少用,只有少数朋友知道。原定10分钟的见面谈了半个多小时。当永强请求陈忠实为“柳青故里”题名时,陈忠实爽快地应允。题名后,陈忠实还主动给永强书写了一幅字,内容是柳青的名言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。”陈忠实当时刚检查出已到癌症晚期,半年后去世。张永强向陈忠实求证 | 杨晓娜摄财务上的窘境让永强学会了打感情牌,尽量少付点银子。2017年2月,东北一位书友说自己有贾平凹短篇小说《A县城》的手稿和编辑部的退稿信,共6页,要价60000元。张永强拿不出这么多钱,就和对方套近乎,给对方讲述自己如何如何热爱贾平凹,手头又是如何如何拮据,对方为他的心诚感动,最后减价到22000元。但永强又开始纳闷:不会是假的吧,难道还有人敢退贾平凹的稿?他发短信让贾平凹鉴定,贾平凹立即回复说,是他的真迹,但没有发表过。于是,张永强马上把款打过去。他很自豪收藏到贾平凹早年的这份手稿。收藏让张永强变成了柳青专家,陕西文学专家。谈起任何一本他收藏的书和文献,他都如数家珍。

 

走进“舌尖上的中国”

 

   卖挂面的收入,是永强收藏的主要资金来源。他特别热心于手工挂面的宣传,不仅是为了帮助德烽,更是为了自己。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在陕西小有名气后,永强和德烽商量,要想办法让挂面上中央电视台。他们锁定了央视《致富经》,因为《致富经》是当时收视率最高的农村栏目。但这时候,绥德县的黄米馍馍在央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播出了,在当地引起轰动。黄馍馍是陕北流行的粗粮食品,不仅绥德有,其他地方也有。绥德和吴堡相邻,绥德的“黄馍馍”能上《舌尖》,吴堡的“手工空心挂面”为什么不可以呢?德烽和永强从《致富经》移情别恋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说干就干!永强立马给央视领导写信,请求《舌尖》栏目组来吴堡拍摄“手工空心挂面”。但等了几个月没有任何反应,这封信似乎石沉大海。2013年9月的一天,永强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,对方说自己是央视《舌尖》栏目组的,想来考察一下吴堡手工空心挂面。张永强没有立马反应过来。那时候,打着“央视”名头的骗子很多,张永强以为对方是骗子,就把他胡乱指到岐山县和兴平市,说那里的挂面好,你们就去那里拍吧。几天后,对方又打来电话,说他们已经去过岐山和兴平了,不行,还是想来吴堡看看。永强问:为什么不行?对方回答:岐山的挂面生产太现代化了,而兴平市委宣传部的人说,他们的挂面刚上过央视《致富经》,没有兴趣再上《舌尖》了。永强这才意识到,对方真的是《舌尖》栏目组,不是骗子。永强立马向德烽作了汇报,二人精心筹划了接待工作,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即将到手的“鸭子”牢牢抓住、煮熟。2013年9月27日,德烽一大早就带着永强,驱车180公里到榆林机场,接到《舌尖-2》的两位导演,一男一女,男的叫陈磊,女的叫邓洁。他们首先带客人到刻意挑选的一家绥德饭馆吃午饭。看到门口挂着的“舌尖上的中国——黄馍馍”招牌,两位客人感到非常亲切。“黄馍馍”那一期是他们的同事制作的。在返回张家山乡的路上,德烽有意提前下高速,在坑坑洼洼的简易土路行驶。他想,让客人感到这里交通不便,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,也许有助于他们选择拍摄张家山乡的挂面。毕竟,人是有同情心的,何况他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导演。两位导演都是上海人,从来没有来过黄土高原,这里的山,这里的峁,还有漫山遍野的大红枣,让他们感到心旷神怡,美不胜收,连声说“陕北的秋天真美!”这也是德烽和永强希望的效果!经过两三个小时的颠簸,他们终于来到了“挂面村”高家塄。德烽和永强领着两位导演相继到几户人家踩点,这几户人家之所以被选中,不仅因为他们的挂面做得好,也因为他们都是张永强的“供货商”,而且都姓张,张永强公司的名字就叫“老张家手工挂面合作社”,尽管其注册地在寺沟村(寺沟村没有姓张的)。但看了之后,两位导演不甚满意,不是说院子太小,就是嫌大门太窄,不适合航拍。正当德烽和永强一筹莫展的时候,对面坡上两排窑洞的一户人家,让两位导演眼睛一亮,问:这户人家做挂面吗?得到的回答是,过去曾经做,但自老头得病后,已有两年没有做了。客人说,去看一看吧。这一看,就有戏了。两位导演跟着德烽和永强,走进了张世新和薛守纪老俩口的家。陈磊导演后来回忆道:“我问他会不会做挂面,他突然眼睛放光,嗓门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,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也跟着生动起来。他说自己手艺好,是因为贪得了黑,吃得起苦。做挂面是个辛苦的活计,从醒面开始就不能睡完整觉。爷爷浓重的陕北口音掷地有声:老祖宗的手艺,就这样一代传一代,传下去的。我知道,他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公。他的眼神,他的笑容,都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。”原来,央视导演挑选拍摄对象的标准,不仅有做挂面的手艺、庭院环境,还有挂面人的脸。这是德烽和永强不曾想到的。当得知如果手工空心挂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,全村、全乡的挂面都会畅销时,老人一口就应承下来。这就有了后来的“张爷爷挂面”。为了让两位导演坚定信心,德烽告诉客人,这里的人不仅挂面做得好,而且还唱挂面歌。导演一听就兴奋起来,要他把唱挂面歌的人找来唱一唱。这下麻烦了!当地没有人唱挂面歌。情急之下,德烽给寺沟村支书刘绍海打电话,要他赶快到乡政府来,边走路边编挂面歌词。刘绍海确实是一个民歌高手,等踏进乡政府大门的时候,他的歌词也编好了。他套用《三十里铺》的曲调,唱了一首凄凉而洒脱的《挂面歌》:

提起(哪个)家来家有(哪个)名,

家住在吴堡(哪个)挂面村;

手艺来自(哪个)老祖宗,

一代一代(哪个)有传人。

……

两位央视导演听得如醉如痴。陈磊导演说,等拍片的时候也要请他来唱。后来拍摄时,确实请他唱了,但播出的节目里没有他。他说,中央电视台也哄人啊!踩点工作完成后,央视导演走了。大约十天后,陈磊导演给德烽和永强发来电子邮件,说《舌尖》领导已正式批准在张家山乡拍摄《吴堡手工空心挂面》。陈磊还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:拍摄期间,希望能给节目组提供一个洗澡的地方。原来,在踩点的时候,两位导演曾考察过住宿条件,知道住的地方没有洗澡间。德烽满口答应下来。他理解,“请求”实际上是“条件”,人家只是没有明说罢了。到此时,这件事已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。县委书记王华责成县委宣传部负责全面协调;县民政局要不惜成本,帮助张家山乡政府一周内建好洗澡间。德烽没有食言。洗澡间工程10月13日开始动工,央视节目组18日到达张家山,第二天就可以洗澡了。这是张家山乡政府建的第一个洗澡间。在德烽忙于洗澡间工程的同时,永强正熬夜为央视撰写“吴堡手工空心挂面”节目的解说词。永强很兴奋,自己在县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十二年,现在终于有机会为中央电视台写稿子了。但他有点自作多情,央视节目组压根就没看他写的稿子。拍摄工作很顺利。张爷爷虽然身体虚弱,但情绪高昂,在摄像机下指挥着儿孙们,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整个手工挂面制作“工程”,并亲自盘面、搓条、上筷子。节目在《舌尖2》播出后,慈祥的“挂面爷爷”成为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形象代表。不幸的是,节目2014年4月25日播出,“挂面爷爷”5月2日就与世长辞。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,永强的兴奋甚于悲伤。节目播出一周后主人公就去世,这在央视《舌尖》栏目史上绝无仅有。永强是第一个获此消息的记者,在给张爷爷家属送去1000元的慰问金后,他就开始给多个媒体提供新闻线索,他的身、音不时出现在报道张爷爷去世的新闻中。《舌尖2-挂面》的播出和随后众多媒体的二次传播,让“吴堡手工空心挂面”变得家喻户晓,也让吴堡这个小县出了大名。对挂面的需求激增,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做挂面的行列。辛庄村就有一对年轻夫妇,本来在外地工作,听说做挂面能赚钱后,就辞职回村。回村后,男的管生产,女的管销售,还开发了几个新品种,挂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类似的情况还不少。挂面乡的秧歌节 | 张永强摄《舌尖》让永强卖出更多的挂面,也就有了更多的钱用于收藏。节目播出前一周,永强就在淘宝上注册了“吴堡张家山老张家手工空心挂面店”,并储备了1000斤挂面。这个主意是陈磊导演给他出的。果然,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,他就接到几百个订单,1000斤挂面销售一空。之后有一段时间,他每天的挂面销售量达到二三千斤。但永强算不上一个老道的商人,在几宗比较大的交易中,他轻信了买家,货发出去了,款却迟迟收不回来,让他对卖挂面失去了信心,从此告别了挂面生意。《舌尖-挂面》播出后,中央电视台《外国人在中国》节目组、《2015年农民春晚》节目组和《湖南卫视》等相继来张家山拍摄场景,德烽对张家山乡的挂面产业信心大增。根据德烽的建议,县委宣传部投资,邀请专业人士拍摄了故事片《一把挂面》。这部故事片获得加拿大华语电影大奖。我没有看过电影,但东方歌舞团赵大地唱的电影主题歌让我听得动情:

隔山(哪个)隔水(吆)不(哪个)隔音,

一把(哪个)挂面(吆)拴住两颗心;

碗瓜瓜山上望白云,

难活不过人想(哪个)人。

……

 

寺沟柳青文化园

 

2013年春,也即《舌尖》拍摄半年前,永强已收藏有324本(件)柳青的作品和有关文献。他想在张家山乡建一个“柳青文学馆”,把这些收藏展出,让更多的家乡人看到柳青的作品,体会柳青的精神世界。
德烽没有因为永强曾经的“背叛”而怨恨他,同意把乡政府的几孔破旧窑洞拿出来,作为柳青文学馆的场地。这些破旧窑洞在人民公社时代是公社粮站,比一般窑洞大得多,在粮站关闭后,数十年闲置不用。永强让他父亲负责施工,对窑洞和院子做了彻底整修和精装修,连同布置展厅,共花了60多万元,这60多万元都来自他个人名下的贷款。这样,张家山乡就有了个像模像样、内容丰富的“柳青文学馆”。永强还请著名国画家刘文西题写了馆名。在柳青文学馆旁边,他又打造了一个挂面博物馆,既是为了宣传挂面、卖挂面,也是为了使得柳青文学馆不太孤单。2013年5月25日,柳青文学馆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——张家山乡枣林峁小学的30多位学生。这所小学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中学,我就是在这里读完初中,但现在变成了全乡唯一的小学。永强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给小朋友讲解柳青和挂面,结束时,他问大家“柳青是干什么的?”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喊到:“做挂面的!”这让他很难堪。永强的收藏引起了县领导的关注。2018年3月,吴堡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利用乡村振兴示范的机会,投资2000万元,在寺沟村建立“柳青文化园”。柳青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宣传部长李光泽任组长,永强是11名成员的最后一员,也是唯一没有官衔的一员。永强能进入这个领导小组,是因为县领导知道,没有他的收藏,柳青文化园不过是一些空房子而言,没有什么意义。2020年夏天,当我回辛庄路过寺沟时,柳青文化园已布置就绪,开始迎接参观者。我应该是最早的参观者之一。柳青文化园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坡上,有错落有致的20个院子;20个院子里有77孔窑洞;77孔窑洞里展出着500多名陕西作家的1.4万多本文学著作、1.5万多份手稿和300多件实物资料。这里收藏有陕西第一份报纸、第一份杂志,馆藏最早的一套书是张载的《经学理窟》,成书于清康熙年间,距今已有345年。这些珍贵展品都是永强独资收藏的。柳青文化园一角 | 张永强摄柳青文化园有一面作家签名长墙,从下至上拾坡而建,上面刻有近180多位名著名作家为柳青或柳青文学馆的题词,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(中国的莫言和法国的勒克莱齐奥),20多位茅盾文学奖得主,两位前文化部部长(贺敬之和王蒙)。这么多名人的题词,都是永强一个人“讨”来的。据说,为了说服永强把收藏捐献出来,县委、县政府最初决定给他奖励250万元。县委书记王华找到王德烽,委托他与永强沟通,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二人关系要好。德烽找到永强,永强一听,眼泪汪汪,半天说不出一句话。他的心情很复杂。他想起12年收藏的酸甜苦辣。他想起几年前县城里人们对他的流言蜚语,说他搞收藏是想发大财。他想到,这些收藏从此就不再属于自己,政府能照管得好吗?他还觉得,二百五这个数字也不好听,本来就有人说他是个二百五。在心情稍许平静后,永强结结巴巴地对德烽说,对他的奖励能不能增加到260万?这样至少可以补偿他的收藏成本。王华书记请永强到县委常委会上做汇报。永强不善言辞,和妻子杨晓娜商量后决定,由晓娜主汇报,他在旁边做补充。2019年6月27日下午,县委常委会如期召开,晓娜短短十几分钟的汇报,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。常委会讨论后一致同意,把奖励增加到300万元。在撰写这篇文章时,永强给我发来了晓娜的汇报稿,我读了好几遍,真的好感人!特将摘录几段如下:   

我们夫妻俩收藏的这些珍贵的陕西文学文献资料,不仅需要财力和精力,更需要文学底蕴和十几年坚持,是我们用汗水和心血收集回来的。

这些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,看着很亲切很有感情。收集每本书背后的故事很辛酸,很难受,根本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容易的样子。为了收集全部的陕西作家的系列资料,我们放弃了多年来在西安,榆林买房的机会,把我俩的所有工资,存款和每年卖挂面挣的钱凑起来,投入到无休止的收藏事业中。每天,每周,每月,每年不停息联系全国各地的人,征集陕西所有作家的资料。

……

对于这些藏品,没有想过营利目的,因为现在,对文学不怎么重视了。为了提升柳青村的知名度,几年来,永强个人凭着一股对家乡的热爱,默默地,春夏秋冬奔波在全国各地,拿着现金提着沉重的土特产找名人题字,先后找了中国最著名的近200个作家为吴堡柳青文学馆题字,其难度和背后付出的艰辛故事,根本没有人懂的,也没有人理解的,有时候背后还招来一些流言菲闻。同时,也可以骄傲的说,放眼全中国,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为吴堡柳青文学馆求得这么多题字。起初,我们只想着以后在寺沟村,自己租上些房子,把这些陕西文学家的珍贵资料展出来,把名人的字刻碑立在公路两旁。现在大家常去寺沟村见到公路两旁的著名作家陈忠实,高建群题词的柳青故里石碑上面的题字,也是我们五年前个人求来的,无私提供出来用于寺沟宣传柳青,也从未向县上提过任何条件,只想为柳青故里文化旅游业大开发,尽一个吴堡人的责任。

从去年开始,长安和榆林的一个房地产老板,多次商量高价购买这些资料,用于商业目的在长安集中展示,放在他们今年即将建好的陕西文学馆内,来提升长安在文化打造方面知名度,旅游业,被我们拒铯了。这些珍贵的资料,都是真金白银和多年的心血换回来的,有依有据,它是有市场价值的。现在无论任何个人、任何组织,花多少钱也无法购买齐全的。我们很热爱家乡,一直对家乡有很深的情怀,看到县委、政府倾力打造柳青村里,我们很感动,愿意以成本价260万元左右,不含税捐赠给县上。   

……

 

没有结束的故事

 

2018年5月28日,王德烽调离了张家山乡,出任县人大副主任。他突然感到有点无所事事,操心了12年的挂面与他没有关系了。
我曾建议他,干脆辞职下海自己经营挂面。他说,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。2019年3月11日,吴堡县成立了“挂面产业领导小组”,王德烽被任命为组长,他又兴奋起来。这是命,也是使命!德烽说,他要打造“吴堡挂面产业园区”。永强现在是柳青文化园的义务讲解员,他的本职工作还是县电视台记者。我对永强说,你应该毛遂自荐,担任柳青文化园的园长。但永强说,自己更适合干具体事,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,何况自己现在还是“工人身份”。永强说,他接下来最想做的事是,拍摄一部慕生忠将军的纪录片。慕将军是吴堡郝家山村人,上世纪50年代,他领导修了一条路,叫“青藏公路”,同时还建了一座城市,即“格尔木市”。永强曾是一位军人,特别崇拜慕生忠将军。期待德烽,期待永强,继续心想事成!(2020年9月1日定稿。)